澳洲大蠊 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(Fabricius) 隶属蜚蠊目(Blattaria)蜚蠊科(Blattidae)大蠊属(Periplaneta) [1] 。澳洲大蠊是世界性的卫生害虫,可危害工厂的成品半成品,还可在民宅中污染食品。此外,澳洲大蠊还可传播多种疾病和寄生虫,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。
成虫:体长22~35 mm,大型种,虫体深褐色,雌、雄虫体型相似,但雌虫体稍宽于雄虫。
头部:雄虫头顶部黑色,复眼及触角窝间黑色,中部有一前宽后窄的淡褐色长斑,面部褐色,下颚须红褐色。
胸部:前胸背板较大、梯形,与美洲大蠊近似,前缘平直,后缘弧形,背板淡黄或淡赤褐色,中部有两个大近圆形黑斑,两大斑分开较明显,背板周缘黑色,后缘黑色较宽。
雌雄虫翅均较发达,其长均超过腹部末端,翅赤褐色,前缘室淡黄色。足赤褐色。
腹部:赤褐色,在第一腹节背板前缘中央长有一簇毛,毛均向后方伸展。雄虫肛上板不透明,基部宽,向中部渐收缩,由中部向端部呈一致性收缩,后缘略平直,由后缘两侧向后缘中部稍呈凹陷,后缘两侧角近直角,其基部两侧生尾须l对。呈胡萝卜状,由数节组成,各节上均长有许多小毛。
卵:保藏在卵鞘内。卵鞘呈肾形,凹侧有排锯齿状鞘齿,其前端(先露出母体端)光滑,后端有3条放射状的鞘脊,并汇集成脊突,两壁可见排列整齐的鞘肋。卵鞘内的卵被蜂窝样的结构所分隔,并相互交错排列成2行。
若虫:1龄若虫体呈深褐色,中胸背板上有白色横带;第二腹背板两侧有白斑,触角末5节为白色。2龄若虫触角颜色一致,3龄斑纹无明显变化,4龄若虫前胸背板两侧开始出现淡黄色斑,5龄若虫后胸背板两侧开始出现淡黄色斑,6龄若虫时开始出现翅芽,7龄若虫的前胸背板前缘出现淡黄色斑,中胸背板上有白横带,其中段呈淡褐色,8龄若虫时前胸背板斑近于成虫,翅芽明显可见,各腹节背板两侧出现黄褐色版 。
澳洲大蠊卵孵化期43-54天, 每个卵鞘可孵出若虫13-30只;若虫经9-12个龄期,生长发育202-385天后羽化,同时对水的需求优于食物;成虫寿命11~ 324 天,一生产卵鞘3-27个。完成一个世代约346 天。每个世代理论上种群的教最可增加133倍, 但因自然死亡等原因,,实际只增长约5倍。澳洲大蠊一年四季均可见,
成虫交配主要在厨房,6月份为密度高峰期,,夜间10 点为活动高峰期。冬季以卵鞘、若虫和成虫越冬 。
在线咨询